90後港大生輟學創業 研雲端醫療平台1年回本

Net+

發布時間: 2018/03/15 12:52

最後更新: 2018/03/15 12:52

分享:

分享:

90後譚海杰(右)夥IVE同學林振偉(中)等,於2年前創業,研發雲端健康管理平台。左為二人恩師、IVE李惠利院校資訊科技系講師黃俊彥。(馮漢柱攝)

近期流感肆虐,私家診所經常湧現大批輪候人潮。惟不少診所仍沿用文字紀錄病歷,及病人預約時間。有90後研發雲端健康管理平台,將患者病歷電子化,及連繫同一集團的其他診所,方便醫生診症,終棄大學學位全職創業。此外,病人可利用平台的手機應用程式,進行網上掛號,及查閱輪候時間。該平台投資6位數,成立一年即達收支平衡,並將於年內與內地、東南亞、美國等醫療機構洽談合作,及在當地設分公司。

24歲譚海杰(Ron)2012年考畢文憑試後,升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(IVE),其後銜接上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理學士課程。然而,完成一年課程後,他毅然退學,全力投入創業,研發智能健康管理平台「診所一號(ClinicOne)」。

Ron指出,不少診所仍然沿用傳統文字,記錄患者的病歷,再放在「排板櫃」,每次病人求診時,醫護人員均在茫茫「排板」中尋找其紀錄,耗時費事。他續指,全港逾8成私人執業的專科醫生,連診症的日程,亦是手動紀錄,「每次有病人致電預約時,診所姑娘需逐日找醫生可預約的Time Slot(時間),再手寫記下。」Ron直言,每逄流感高峰期,私家診所都擠滿人,「無流感的人都等到,染上流感。」

他表示,本港醫療達世界級水平,科技系統卻落後於歐美先進國家,惟主力開發醫療科技系統的公司寥寥可數,可見技術在香港大有可為,「現時的Health Tech(健康科技)就像2、3年前的FinTech(金融科技),當時大家都對財產管理Apps、指紋認證等,都充滿疑問。」他預期, 健康科技較貼身,爆發力將更激烈。

於是,Ron 兩年前夥同是IVE畢業生、25歲的林振偉等創業,他指出,ClinicOne融入雲端系統、大數據等IT技術,數碼化私家診所大部分工序,如將病歷電子化,並連接同一醫療集團的診所,達至互聯互通,病人即使向旗下其他醫生求診,對方亦能快速得知其患病紀錄,省略診斷時間。醫生的日程亦轉化成電子日曆,方便查看。

此外,病人可透過平台的手機應用程式,進行綫上掛號,及查閱輪候籌號,毋須到診所「乾等」。平台現時已與包括「香港體檢」等4間醫療集團合作,覆蓋1,000名私家醫生,病患數據達50萬人。病患數據未來亦用作大數據分析,配合人工智能作患病預測,改善健康。

Ron指出,不少人進行身體檢查後,即使無大礙,均須特意到診所取報告,及聽醫生講解,惟平台將於第二季與香港體檢推出視像服務,客人可自行下載驗身報告,與醫生進行視像會議查詢。惟平台暫不會推視像診症,因本港法例不容許。

他認為,長久病人應主導自己的健康數據,並利用科技避免患病,「有病看醫生非真正健康管理,預防疾病才是。」

Ron表示,投資6位數創業,未開業已接下定單,公司成立一年已達收支平衡,並將於今年第二、三季,與廣州、東南亞、紐約等醫療機構洽談合作,及在當地設分公司。

放棄港大「光環」的Ron直言,即使離開校園,從未放棄學習,不時進修增值。創業初有成的他,希望以自身經驗鼓勵師弟妹,其公司20多名員工中,8成均是IVE畢業生。

Ron於2013年開始修讀IVE雲端系統及數據中心管理高級文憑,期間對雲端科技產生濃厚興趣,更曾贏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項。之後,他成功銜接上港大計算機科學理學士課程二年級,期間曾與其他大學的電腦學會,組成逾200人的「香港大專電腦聯會」,共同研討IT議題,了解行業發展。

期間,他了解到不少醫療集團希望將工序電子化,萌生創業念頭,希望研發雲端健康管理平台,向一些醫生講解後,更獲對方支持。於是,他毅然退學創業,抓緊商機,形容當時「唔等得」,又指成立公司亦是一種學習,坦言「知識遠比沙紙重要」。他亦從未放棄學習,不時報讀網上IT課程,並考取不同認證。

創業過程中,家人當然有異議,但Ron笑言,自小思想比較獨立,未有理會家人反對,只盼用成續證明自己。他亦希望創業有一定成績後,會重返校園修畢學士資歷。

Ron亦希望用自己的經歷,鼓勵IVE的師弟妹,令他們願意投身創科行業,其公司現時有20多名員工,8成均是IVE畢業生。

撰文 : 文羨怡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